我的钢铁钢信通会员中心钢联无线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热线:400-820-0970

收藏词条   编辑词条 包辛格效应

创建时间:2008-08-02

包辛格效应(Bauschinger effect)

在金属塑性加工过程中正向加载引起的塑性应变强化导致金属材料在随后的反向加载过程中呈现塑性应变软化(屈服极限降低)的现象。这一现象是包辛格(J.Bauschinger)于1881年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中发现的。当将金属材料先拉伸到塑性变形阶段后卸载至零,再反向加载,即进行压缩变形时,材料的压缩屈服极限(-σs)比原始态(即未经预先拉伸塑性变形而直接进行压缩)的屈服极限(-σs)明显要低(指数值)。若先进行压缩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卸载至零后再拉伸时,材料的拉伸屈服极限同样是降低的。

奥罗万(E.Orowan)等人应用位错理论对包辛格效应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这是因为经过正向变形后,晶内位错大量停留在障碍密度较高处。一旦转向反向加载时,位错易于克服曾经扫过的较低密度的障碍而运动,因此位错运动的阻力小得多,宏观上呈现屈服极限降低。

包辛格效应使材料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使金属材料塑性加工过程的力学分析复杂化。为使问题简单,易于进行力学分析,在塑性加工的力学分析中,通常对包辛格效应不予考虑。但对于具有往复加载卸载再加载的变形过程,则应予考虑。

相关词条:

包辛格效应 塑性加工力学 

合作编辑者: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3734 次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5-10-29
创建者:

现货 供应 求购 百科 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