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钢铁钢信通会员中心钢联无线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热线:400-820-0970

收藏词条   编辑词条 石墨球外围奥氏体晕圈的形成

创建时间:2008-08-02

1、形成晕圈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条件

石墨球生长到一定尺寸后,球墨外围常包着一定厚度的奥氏体层,见图1。石墨球外围容易形成晕圈的原因,一方面与碳的浓度有关,另方面受两相生长速度差异的影响。在石墨长大过程中,熔液中碳的分布发生变化,石墨周围熔液的碳向石墨方向迁移以维持石墨生长,于是石墨四周的熔液成为贫碳区。在贫碳区内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靠近石墨处浓度最低,远离石墨的熔液含碳接近平均值(见图2)。石墨球周围的贫碳区为奥氏体的形核提供了浓度条件,熔液在过冷或异质核心的诱导下,容易在石墨球四周激发奥氏体形成。形核的机率与碳的逸减量(指碳在固#液界面上的浓度差)有关,而碳的逸减主要取决于过冷度。冷却速度快的铸件,过冷度大,碳逸减量也大,易促使奥氏体形核,加速晕圈形成。大断面球墨铸铁,过冷度不超过几度,石墨球周围碳的逸减量小,晕圈难以生成。

除浓度因素外,影响晕圈产生的另一重要条件是奥氏体与石墨的生长速度差。只有当奥氏体的生长速度大于石墨的生长速度,才可能包住石墨,围成晕圈。普通灰铸铁中片状石墨的尖端,在棱面[1010]方向上的生长速度大于奥氏体的生长速度,所以,奥氏体形不成封闭晕圈。加Mg、Ce处理后的球墨铸铁铁液,由于过冷度增大使奥氏体的生长速度比石墨[0001]生长快,为晕圈形成提供了动力学条件。

图1  球墨外围奥氏体晕圈形成时的液淬组织

(奥氏体变成马氏体,熔液变成莱氏体)

图2  球墨周围熔液中碳的逸减

2、晕圈形成过程

由于石墨球的表面(0001)与奥氏体(111)面存在良好的位相关系以及界面处有最大的碳逸减量,奥氏体容易紧贴球墨表面以石墨为基底形核。之后,奥氏体在碳的逸减区快速生长,形成一定厚度的奥氏体晕圈,即奥氏体壳。但是,奥氏体晕圈的形成机制、奥氏体在贫碳区的形核与生长方式未见文献讨论,本书作者借助多种实验方法,在大量金相观察的基础上,对晕圈的形成过程提出如图3所示的描述:

图3  石墨外围奥氏体晕圈形成过程模型

a)石墨球形成   b)形成贫碳区   c)奥氏体形核

d)按枝状生长、兼并与粗化   e)形成封闭晕圈

1)石墨球在熔液中形成并生长到一定尺寸。

2)四周形成贫碳区(该区同时富硅)。

3)奥氏体以石墨球的(0001)面为基底优先形核(见图4)。假如在石墨球界面外存在奥氏体异质核心,奥氏体也可能在界面外形核(见图5)。

a

b

c

图4  奥氏体在石墨界面形核

a) Ni-P 定迹法   b) 热碱液蚀显   c) 热碱液蚀显

(Ni-P 定迹法实验技术见文献[87] )

a

b

c

图5  奥氏体在石墨界面外形核

a) 定迹法   b) 热碱液蚀显   c) 热碱液蚀显

4) 奥氏体按非平面晶模式生长,本应按树枝晶方式发展,但因球墨附近熔液含Si高,使奥氏体界面前的过冷区较窄,奥氏体没有条件侧向分枝形成典型的树枝状,而是以条状(甚至包块状)向熔液方向生长,如图6所示。释放的结晶潜热及所处的高温环境使条状晶融合、兼并、粗化,圆整成奥氏体晶粒。

a

b

c

图6  奥氏体(蓝色)在晕圈内以条状或块状生长

a) 条状   b) 块状   c) 枝条状

5) 若干个奥氏体晶粒将石墨球包覆,然后扩散匀化,形成年轮状等成分晕圈。

石墨球外围奥氏体晕圈的形成过程各阶段的组织如图7所示。

a                                                                               b

c                                                                               d

图7  石墨球外围奥氏体晕圈的形成过程的组织显示

a) 奥氏体形核   b) 晕圈枝晶生长   c) 枝晶圆整化   d) 晕圈形成

相关词条:

石墨球外围奥氏体晕圈的形成 表面化学热处理 

合作编辑者: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9410 次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6-01-05
创建者:

现货 供应 求购 百科 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