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钢铁钢信通会员中心钢联无线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热线:400-820-0970

收藏词条   编辑词条 安全生产管理

创建时间:2008-08-02

安全生产管理 (management of safety production)

为找出工业企业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人、物、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不安全因素,揭示其存在的本质和规律,减少和消除伤亡事故、职业病及其他危害,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促使生产发展而进行的综合性工作。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将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安全生产管理涉及多门学科,本身也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沿革安全生产管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靠劳动者自身能力去预防的古代,也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中国湖北的铜录山古矿冶遗址中,地下开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采用井框支架、充填支护、自然通风、照明、排水等防护措施。明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这是采煤时排放瓦斯的情景。18世纪中叶,蒸汽机出现,英国开始产业革命。生产工具的改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带来了较多的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才能保障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蒸汽锅炉爆炸事故仅美国就发生了万余次,死亡人数超过万人,不仅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也给工厂带来很大的损失。在锅炉上安装安全阀、压力表和水位计等安全防护装置,被广泛地使用。电的应用,出现了保护性接地。

19世纪末,德国人威廉•康拉德(wilhelmKonrad)和法国人居里(PierreCurie)和居里夫人(MarieCurie)先后发现了伦琴射线和钋、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至20世纪初,在从事物理、化学和开采加工等作业的操作人员中出现了放射性危害。于是,铅制或混凝土制的防护屏蔽装置问世。随着核能的开发利用,相应地出现了核防护安全措施。

1840年,英国伦敦制定了对飞轮和传动轮加强防护的安全法;1866年,美国成立了机械工程学会(ASME),1915年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版本的受压容器结构标准;1917年,日本创立了“安全第一”协会,并发行了《安全第一》杂志,1919年开展了“安全周活动”。

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法有传统安全管理法和现代安全管理法两种。

传统安全管理法即用传统的方法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所谓传统的方法,是相对于现代的方法而言的,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规章制度、监督检查、宣传教育等。用这种方法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主要是事故发生后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虽然对预防事故的发生也起一定的作用,但始终停留在被动的、心中无数的位置上。

现代安全管理法是综合了系统工程、人机工程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发现和评价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寻找事故发生的途径,并采用现代的方法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限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操作者不受到伤害,财物不受到损失,生产持续、正常地运行的状态,称为安全生产,俗称安全。而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操作者受到伤害,财物受到损失,生产不能持续、正常地运行的状态,称为事故。安全生产管理的任务就是要保证企业安全生产,防止事故的发生。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安全法规、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事故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冶金工业部根据有关规定,从上而下建立了各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安全生产工作。冶金工业部和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由部长或总经理负责领导,主管生产工作的副部长或副总经理分管的。具体工作,由安全技术局(80年代后改为安全环保司或安全环保部)负责。冶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建立了由各级行政正职全面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冶金工业部和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先后组建了武汉冶金安全环保研究院、湖南长沙防护防治研究所、贵州冶金劳动卫生防护所、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安全通风研究室等科研单位,以及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宝山钢铁公司、宣化钢铁公司、重庆钢铁公司所属的劳动卫生研究所。30多年来,它们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应用于冶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促进了安全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安全学科的形成。冶金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的技术研究方面,重点是解决冒落、爆破事故、倒塌、爆炸、起重运输机械事故、电气故障、高空坠落、尘毒危害等。冶金矿山推广了湿式凿岩,建立了机械通风系统,推行一次点火和导爆管,改进过卷保护装置,安装提升信号显示仪及井口限速电气制动装置。冶金工厂采用布袋除尘(加脉冲喷吹)技术、电除尘技术、流态化颗粒层除尘技术和水封“拉链”等,使作业现场的粉尘浓度合格率大幅度提高。1984年起,冶金企业推广安全检查表和安全标准化作业。1988年,冶金工业部建立伤亡事故数据库,开始运用微机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一部分冶金企业开始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危险源辨识技术、故障树、事故的数理统计分析、事故预知等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法,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展望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工业生产向复杂化、高速化、大型化方向发展,也带来了事故频发,职业病日益严重的态势,引起了社会的不安。促使一些先导学科开始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如安全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安全教育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经济学、职业卫生学、职业保健学等。

80年代,安全学科的分化发展,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越来越不协调,促使理论研究向整体性的跨学科方向发展。1975年美国出版《安全科学文摘》,1977年英国哈克顿(W.J.Hacketten)和罗宾斯(G.P.Robbings)发表《技术人员的安全科学》,1981年联邦德国库尔曼(A.Kuhlmann)发表《安全科学导论》。在《安全科学导论》中,作者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论述了安全科学的定义、基本内容、学科范围、任务和方法,对安全科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尽管当时安全学科的分支还在萌发阶段,新的分支学科还在产生,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还不成熟,但以安全学为核心的安全科学已开始对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跨学科的整体性理论研究。单项的治理向系统的综合防治发展,技术的安全(系统安全)向安全的技术(安全系统)发展,消极地预防向积极地创建安全舒适的环境发展。

跨学科的理论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事故理论;单因数事故理论,如事故倾向性理论、社会-环境模型、动机模型、生物节律论、危险行为模型、多米诺骨牌、人为失误论等;多因素事故理论,如决策模型、海尔模型、综合论事故模型等。另一方面是事故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日本有人提出了技术工程(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实施管理(Enforcing)的“三E”原则。

1987年5月在瑞士召开的预防工伤与职业病第11届国际会议,专门讨论了学科之间的协同问题,安全科学的跨学科理论研究的趋势更加明显。1990年9月在联邦德国科隆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安全科学大会,象征着安全科学正逐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冶金系统的安全、劳动卫生防护方面的研究院所和部分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4802 次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9-07-18
创建者:

现货 供应 求购 百科 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