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钢铁钢信通会员中心钢联无线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热线:400-820-0970

收藏词条   编辑词条 作业环境

创建时间:2008-08-02

作业环境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指人机系统中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健康和工作能力,以及对机器、设备(或某些部件、装置等)的正常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天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的组合。这是人机工程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工业生产中,对人机系统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作业环境的微气候、作业环境的照明、作业环境的色彩、高原作业环境、环境噪声和振动等。随着生产领域的扩大和发展,影响因素也增加了失重、超重、异常气压、加速度、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特殊环境因素。

根据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人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作业环境可分为4种。(1)最舒适区。能使操作者在劳动中达到安全、高效、卫生、舒适的各项最佳指标的作业环境。(2)舒适区。使人能够接受,不致感到不适和疲劳的作业环境。(3)不舒适区。偏离舒适度正常值的作业环境。较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会使人疲劳并影响工作效率,需采取措施保证正常工作。(4)不能忍受区。不能保证基本的安全和健康的作业环境。若不采取措施操作者将无法适应,甚至危及安全和健康。

微气候   作业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包括作业环境的气温、湿度、热辐射、气流速度、人体热平衡,以及高温或低温对人体的影响等。

气象条件   包括气温、湿度、热辐射、气流速度、高温对人体的影响和低温对人体的影响。

(1)气温   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作业环境中的气温除取决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和作业场地各种热源,如冶炼炉、化学反应锅、被加热的物体、机器运转发热和人体散热等的影响。热源通过传导和对流又使作业环境的空气升温,并通过辐射使周围物体成为第二热源,促使气温逐步升高。

气温的标度有摄氏温标()和绝对温标(K),它们的换算公式为:

T/K=273+t/

式中T为绝对温标,t为摄氏温标。

(2)湿度   空气中的干湿程度。作业环境的空气湿度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在80%以上为高气湿,相对湿度低于30%为低气湿。高气湿主要由水分蒸发或蒸汽放散所致,纺织、印染、造纸、制革、采矿、隧道掘凿等作业场所常常是高气湿环境。而高温车间在冬季常出现低气湿环境。相对湿度可用通风干湿表或干湿球温度计测量。

(3)热辐射   物体在绝对温度大于0K时的辐射能量。太阳、生产环境中的熔炉、开放的火焰、熔化的金属等热源均能产生热辐射。它是一种红外辐射,不能加热气体,但能使周围物体加热。人体可受外界辐射能量而受热也向外界辐射热量。当周围物体的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向人体辐射热量,使人体受热,称为正辐射。反之,则称负辐射。热辐射体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热量称为热辐射强度,以kJ/(cm2•min)表示,用黑球温度计测量。黑球温度计是表面涂黑的薄铜板制成的空心球体,球心插入一支温度计。黑球吸收辐射热后温度上升,所指示的温度称黑球温度,是辐射热和温度的综合效应。如果隔断热辐射源,黑球温度下降,差值为实际的辐射温度。

(4)气流速度   空气流动的速度。作业环境中的气流速度,除受外界风力的影响外,主要与作业场所的热源有关。热源散发的热量使空气加热而上升,室外的冷空气即从门窗和各种缝隙进入室内,形成空气对流。室内外温差越大,气流速度越大。测量室内的气流速度通常采用热球微风速计。

人体热平衡   人体受热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另一种是外界环境的热量作用于人体。人体通过对流、传导、辐射、蒸发等途径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可用下式表示:

M±C±R-E-W=S

式中M为代谢产热量;C为人体与周围环境通过对流交换的热量,人体从外界环境吸热为正值,散热为负值;R为通过辐射交换的热量,人体吸热为正值,散热为负值;E为人体通过皮肤表面汗液蒸发的散热量;W为人体做功消耗的热量;S为人体的蓄热状态。当人体产热和散热相等时,即S=0,人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产热多于散热时,即S>0,人体热平衡被破坏,可导致体温升高;当散热多于产热时,即S<0,可导致体温下降。

人体的热平衡中,人体是一个完善的温度调节系统。体温的调节是通过体内蓄热、出汗、血管舒张或收缩等实现的。周围的冷热环境虽然经常变化,但人的体温仍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稳定。只有外界的冷热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才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5)高温对人体的影响   温度超过人体舒适度范围(一般取21±3)的环境称为高温环境,对人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温度为≥29。高温作业环境有三种类型:高温、强热辐射作业环境,如炼铁、炼钢、铸造、锻造、热处理、陶瓷、玻璃、搪瓷、耐火材料的炉窑等,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高温高湿作业环境,如矿山井下作业,印染、缫丝、造纸等行业的某些作业,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如果通风不良,可形成湿热环境;夏季露天作业环境,如露天采矿、搬运、建筑施工等。

在高温作业条件下,人体通过呼吸、出汗和体表血管的扩张向体外散热。当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会产生蓄热,呼吸和心率加快,皮肤表面血管的血流量增加(有时可达正常值的7倍),称为热应激效应。人在体力劳动时可耐受的体温(通常用肛温表测量)为38.5~38.8,高温极端不舒适反映的深部体温临界值为39.1~39.4。深部体温超过这一限度,便会出现头晕、头疼、胸闷、心悸、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甚至引起虚脱、大小便失禁、晕厥、死亡。

(6)低温对人体的影响   温度低于人体舒适度范围的环境称为低温环境,对人的工作效率有不利影响的温度为≤10。除冬季低温外,低温作业环境还有高山地区、水下作业、露天建筑施工(冬季)、露天采矿(冬季)等。

低温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但取决于温度,而且还取决于湿度和气流速度。湿度增加,衣服热阻值降低,起不到御寒作用;气流速度增大,人体的对流散热量增加,有效温度的降低量也越大。气温越低,气流速度的影响越大。环境温度的冷暖程度,可用风冷指数来衡量

I=h(ts-ta)

式中I为风冷指数,kJ/(m2•h);h为传热系数,kJ/(m2*h*K),h=4.1868(10.45-V+10V 1/2 );V为气流速度,m/s;tS为皮肤温度,K;ta为环境温度,K。

人体具有一定的冷适应能力。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发出神经冲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人体散热量减少。环境温度进一步下降,肌肉因冷觉而剧烈收缩抖动以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称为冷应激效应。气温降低,人体的不舒适感迅速增加,机能迅速下降。低温对人体的伤害最常见的是冻伤。冻伤与人在低温环境中的暴露时间有关,在5~8时需几天才会出现冻伤,但在-73时只需12s即可把人冻伤。温度越低,造成冻伤的时间越短。人体容易发生冻伤的部位是手、脚、鼻尖、耳廓。在-1~+6的低温环境中,人依靠体温调节,可使人体深部温度稳定。温度再降低,深部温度逐渐降低,会出现心率加快、颤抖、头疼等症状。如果温度继续降低,将产生全身剧痛、意识模糊,瞳孔反射等症状,直至濒临死亡。

综合评价   以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辐射对人体冷热(温度表示)调节作用的影响,对作业环境的微气候进行综合评价。常用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四种。

(1)舒适温度。人的主观感到舒适的温度;是作业环境微气候对人体冷热调节作用的综合指标。测定舒适温度的标准条件是人坐着休息,穿着薄衣服(指气温为21、相对湿度为50%、气流速度为1m/s时,人坐着休息感到温度舒适所穿的衣服),无强迫对流(空气基本静止,气流速度不超过0.075m/s),正常的地球引力和海平面气压。在这种条件下测定的舒适温度为21±3

(2)实效温度。指在不同温度、湿度、风速的综合作用下人体有热感觉的气温,是对作业环境微气候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它是与气流静止不动(气流速度为零)、相当湿度为100%的条件下人体感到舒适所对应的气温。不同于球、湿球温度、不同气流速度条件下的实效温度,可从图l所示的实效温度诺模图上查找。

实效温度至今尚无公认的标准值。有的国家规定为26.7,有的国家规定为28,也有的国家规定实效温度超过32必须停止作业。

(3)当量温度。以干球湿度、辐射温度和气流速度表示的一种综合性指标。辐射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Tr为以绝对温度表示的辐射温度;Tq为以绝对温度表示的黑球温度;Tq1为黑球温度,;Ta为空气温度,;V为气流速度,(m/s)。当量温度按下式计算:

当量温度为25时,穿一般衣服的人的代谢是平衡的,当量温度低于25为冷环境,高于33为热环境。因此,可根据当量温度判断人体热平衡情况。实验表明,当量温度与人体皮肤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52,与实效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48,与空气干球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48。70%的受试者感觉气温适宜的范围是,以当量温度表示为14.5~18.9;以实效温度表示为13.9~17.2;以干球温度表示为15.6~20.0。当量温度适用于偏冷地区,使用范围不如实效温度广泛。

(4)湿黑球温度(WBGT)。以湿球温度、黑球温度和干球温度表示的一种综合性指标,是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提出的。其计算方法是:

室外有太阳辐射影响时

WBGT=0.7tW+0.2tq+0.1ta

室内或室外无太阳辐射时

WBGT=0.7tw+0.3tq

式中tw为湿球温度,;tq为黑球温度,;ta为干球温度,

表1为美国按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与休息时间之比提出的WBGT极限指标,表2为美国按劳动强度和气流速度提出的WBGT极限指标。

作业环境照明   在作业环境中,利用光源的照射使作业人员看清事物的措施。物体被照明的程度取决于物体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通常以照度(单位:lx)表示。在点光源下,被照面的照度与光源距被照面的垂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照明分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类。(1)天然采光。利用自然界的日照作为光源的照明。天然光源的光线均匀,照度大(一般在4500lx左右),不需要能源。因此,作业环境应尽量采用天然采光,夜间或地下作业以及天然光照度不够时,必须配备人工照明。(2)人工照明。利用灯光作为光源的照明。灯光照明是否适宜,除取决于照度外也与照明的质量有关:照度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照度分布应有层次,以免使操作者感到单调;避免有碍视线的阴影;直射光不耀眼,反射光不产生眩光;光色适当,能现出物体的本色等。

照度应根据工作性质确定。精密机械等精细作业的照度为1500~3000lx,制图、化学分析等操作为750~1500Ix,普通事务性工作为1000lx,一般制作等用眼的作业为300~750lx。照度不足则观察吃力,容易产生疲劳,影响生产效率,而且易产生误操作动作。照度过大,使人因耀眼而瞳孔缩小,反而难以看清(见图2)。

照明的方式分为局部照明和整体照明。局部照明可使作业面得到较强的照度,有利于操作。但在作业面以外的部分会出现阴影,与作业面形成明暗差,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因此,除局部照明外,还应从顶棚进行整体照明,使作业环境的照明光线至少有10%来自整体照明,照度不应低于30~50lx。

作业环境的色彩   人对作业环境中不同波长的可见光产生的各种颜色的感觉,包括冷和暖、华丽和质朴、轻快和沉闷、醒目和散乱等。有效地利用色彩,可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可见光波波长为380~780μm,波长与人眼产生的颜色感觉的关系可用图3的色调环来表示。

色彩可分为光源的光色和物体的颜色两类。

光色   光源发射的光色常用色温度表示。当光源发射的光色与黑体(在辐射作用下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而能把落在它上面的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加热到某一温度的辐射光色相同时,这个温度称为色温度(简称色温),用绝对温度表示。黑体连续被加热,温度不断上升,光色也发生变化。变化顺序为红-黄-白-蓝。蜡烛光的色温为1850K,100W的灯泡的色温为2900K,中午阳光下的色温为5400K,蓝色天空的色温为19000~25000K。一般说来,色温高(5000K以上)的光源光色给人以凉爽的感觉,色温低(3300K以下)的光源光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为了使人感到舒适,采用色温低的光源,照度也要相应降低,采用色温高的光源,照度要适当提高。照明时还应注意避免光色暗淡或颜色失真。图4为克鲁索夫光色舒适感图样。

颜色   物体的颜色分为无彩色和彩色两类。无彩色指白色、黑色和各种不同深浅程度的灰色,彩色指除白色黑色系列以外的颜色。颜色有3种基本特性:明度、色调和饱和度。无彩色只有明度的变化,没有色调和饱和度的问题。

在黑白系列中,由纯白到纯黑,白色与黑色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各种灰色,其变化在视觉上称为明度的变化。白色的比例越大,明度越大;黑色的比例越大,明度越小。色调是光谱上各种不同波长可见光在视觉上的反应,如红、橙、黄、绿、蓝、紫等不同的色调。对于彩色来说,颜色中掺入白色越多越明亮,掺入黑色越多,明度越低。颜色的饱和度又称彩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洁性,光谱上的各种颜色是最饱和的颜色。彩色中白色、灰色、黑色的成分越多越不饱和,如暗红色、淡红色都是不饱和的红色。用一个三维空间的纺锤体(即颜色立体,见图5)可以表示颜色3种基本特性之间的关系。颜色立体的垂直轴代表黑白系列的明度变化,水平的圆周代表不同的色调,即色调环,颜色在圆周上的变化代表色调的变化。颜色立体的中心是中灰色,从中心向圆周过渡表示颜色饱和度的增加。

颜色在人的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1)颜色明度高,物体看起来高大、前移,令人感到轻快;颜色明度低,物体看起来变小、后退,令人感到沉闷。(2)红色、橙色、黄色给人以暖的感觉,使人感到兴奋,有发散的效果;蓝色、绿色给人以冷的感觉,使人镇静,有收敛的效果。

在对象物与背景的颜色组合中,常用红一白、黄黑、绿自等颜色搭配。工厂和办公室应以明爽的淡色格调为佳。天花板应尽可能接近白色,使光线经过漫反射后能均匀地分布在室内。至于墙壁和地面,由于视线水平以下的白色表面易产生眩光,所以墙壁宜采用反射率不超过75%的淡色,地面颜色应比天花板和墙壁略深一些。从事单调作业的房间宜采用兴奋而散乱的颜色,从事脑力劳动及精神高度集中作业的房间,则以使人平静的颜色为佳。

唤起人们警觉注意或指挥人们的行动以避免发生危险的标志的颜色,叫做安全色彩。通常红色表示停止、禁止、防火等,黄色表示注意,黄红色表示危险,绿色表示安全、进行,蓝色提示小心,红紫色表示放射性,白色表示通道等。

高原作业环境   指海拔3000m以上高山地区的作业环境,主要特征是气压低。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而减低的关系式为

式中p为大气压力,kPa;h为海拔高度,m。

大气压力减低时,氧分压也随之降低,致使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人体组织内的释放等功能受到影响,供氧与耗氧的比例失调,肌体发生缺氧现象。海拔越高,人体的缺氧程度也越加重。高山反应的症状有头痛、头昏、呼吸和心率加快、呕吐、口唇发绀、面部浮肿等,急性高山反应还可发生肺水肿和昏迷,慢性高山反应则有血液异常病,心脏病、红细胞增多症等。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其幅度约为每增高1000m降温10。海拔越高的地区越寒冷。此外,海拔越高,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强度也越高,对人体的伤害也越大。

相关词条:

作业环境 人机工程学 

合作编辑者: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10524 次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9-07-18
创建者:

现货 供应 求购 百科 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