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钢铁钢信通会员中心钢联无线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热线:400-820-0970

收藏词条   编辑词条 环境监测

创建时间:2008-08-02

环境监测 (enviromental monitoring)

间断或连续地测定污染物浓度(或强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环境监测工作所取得的代表环境质量指标的检测数据,是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从监测数据的分析中,人们可以了解环境污染情况,预报污染趋势,评价环境质量,检验治理效果,决定防治对策等。环境监测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监测的分类、监测项目的选择、监测质量与监测程序的关系等,是随着环境污染、环境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逐步完善的。

产生和发展   交通运输业和工业特别是冶金与化学工业的兴起,一开始就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引起环境质量恶化,使环境受到污染。到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当时影响较大的污染事件,主要是由有毒化学物质的排放造成的。因此,应用分析化学技术研究环境试样、测定污染物的组成及其在环境中的危害浓度。将分析化学技术应用在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上,形成了“环境分析”,这是环境监测的开始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化,20世纪60~7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质量的破坏,不仅有化学物质的污染,而且有能量(如热、噪声和电磁辐射等)的污染。因此,代表环境质量指标数据的取得,就不能单靠环境分析去完成。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在测定项目上增加了必要的物理项目;在测定手段方面,越来越多地将某些物理学测定技术,应用到有害物质的测定上,而且对测定程序作了较合理的安排,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

70年代以前,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环境监测是采用定点、定时采样,带回实验室分析。采用这种监测方式,采样点数和次数要受人力物力条件的限制,得到的监测数据是有限的。但环境污染一般要波及到较大的范围,污染范围和程度都是动态的,用定点、定时采样和分析得到的有限的数据,很难全面的、正确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从70年代开始,随着自动化监测仪器的不断出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使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等,以计算机为核心,在一些城市和水域建立起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到80年代初,中国也在某些城市、水域和大企业建立起自己的自动连续监测系统。有了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出结果,都是自动连续进行的,监测频率大大增加,可以获得大量监测数据,用众多的数据评价环境质量时,能得出更为正确的结论。

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有两种分类方法:按监测目的分为研究性监测、监视性监测、事故性监测。按监测对象分为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电磁辐射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在冶金企业中,根据本企业的特点,监测对象侧重于:废水监测、大气环境监测、烟道气监测、固体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和放射性监测。

监测项目选择   上述每个监测对象中,都有许多要监测的项目。以废水监测为例,水中的有害物质有金属污染物、非金属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三大类,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一般情况下也有数十种之多,如果都要进行监测,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监测前首先要进行监测项目的选择。选择监测项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随污染源的生产工艺、主要原料及用量、产品及副产品的不同,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也各异。此外,监测工作还受人力、物力、技术水平、仪器设备条件等的限制。因此监测项目的选择要根据需要和可能综合考虑,基本原则是:(1)选择毒性强、危害大、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2)所选择的污染物,要有可靠的监测分析方法(如国家有关部门所颁布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以获得正确可靠的监测数据;(3)从监测工作中所获得的数据,要有可比较的标准或能作出解释,否则将使监测陷入盲目性。

监测质量与监测程序的关系   环境质量、环保处理设施的正确评价以及环境管理的正确决策,要靠正确的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监测质量则决定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监测点布设、试样采集、试样保存、试样分析测定、分析数据处理。合理的布设监测点,正确的采集试样,是保证取得有代表性试样的根本条件。如果试样没有代表性,后续工作做的再好也是徒劳的。有代表性的试样,还需要正确的分析方法、熟练的分析操作技术和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监测数据。由于监测目的和监测对象不同,上述监测点布设和试样的采集方法等,也各不相同。

相关词条:

环境监测 工业噪声控制 

合作编辑者: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6056 次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9-07-19
创建者:

现货 供应 求购 百科 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