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钢铁钢信通会员中心钢联无线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热线:400-820-0970

收藏词条   编辑词条 面积学说

创建时间:2008-08-02

面积学说(area theory)

对粉碎过程的输入功与粉碎前后物料潜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解释,是德国人雷廷格(P.R.Rittinger)于1867年提出的。他认为在粉碎过程中,能量主要消耗在物料的剪切变形上,此时切线压力起着主要作用。物料被粉碎后产生了新的表面积,产物的表面积必然比原物料的表面积增多。物体表面上的质点,与内部的质点不同,存在着不饱和键能。分裂物体时,必须克服它的内部质点间的内聚力,使内部质点变为表面质点,从而使表面上的势能增加。因此,外力粉碎物体所作的功,转化为新生表面积上的表面能,故粉碎过程所消耗的功d以一与新生的表面积ds或者颗粒的直径D的平方成正比:

式中kR为比例系数,即生成一个单位新生表面积所需的功。若粉碎质量为Q的物料,当给料直径为D0,产物直径为Dp时,则所需的功

式中i为破碎比。应用该公式时,由于给料和产物都是混合粒群,故应当用它们的平均粒度来计算。选用计算平均粒度的方法如下:由于粉碎物料消耗的功是物料直径的函数,此函数的形式为f(D=1/D).设(D0)平均是给料的平均直径,(D。)i是给料中个别(i)粒级的直径,Ri是i粒级的质量百分率。当(D。)平均能极充分地代表物料的粒度时,用它按规定的函数计算得的结果,应当和用个别(i)粒级按同一函数计算的结果求得的算术平均值相等,即

 

由此求出的给料和产物的平均直径的计算式为调和平均径。因此,应用雷廷格尔面积学说计算粉碎功耗时,平均直径应采用调和平均径。

长期的实际应用和深入的理论研究证明,面积学说说明了粉碎过程的这样一个阶段,即破碎比大,新生表面积多,表面能变化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用面积学说较为适宜。

相关词条:

面积学说 破碎 

合作编辑者: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7617 次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9-07-19
创建者:

现货 供应 求购 百科 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