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钢铁钢信通会员中心钢联无线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热线:400-820-0970

收藏词条   编辑词条 炼钢脱碳反应

创建时间:2008-08-02

炼钢脱碳反应(decarbonization in steelmaking)

在炼钢时钢液中的碳与氧化合生成CO而被脱除的物理化学过程。碳是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在铁一碳系中,大多数钢的含碳量都在1%以下,而生铁的含碳量一般为3.5%~4.5%。因此,炼钢过程必须进行脱碳。脱碳不仅是为了降低含碳量,脱碳反应生成CO气泡(在含碳量很低时也生成少量CO2),在析出时强烈地搅动熔池,这种现象称为熔池沸腾。熔池沸腾可使钢中气体和钢中非金属夹杂物随上浮的气泡去除掉;使钢水成分和温度均匀化;以及增加气一渣一钢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冶炼时间。在平炉炼钢和电弧炉炼钢熔池中,CO气泡的上浮所引起的沸腾,促进熔池由上向下的传热。可以说,脱碳反应实质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熔池搅拌操作。

反应方式      由于炼钢中氧的来源不同,有3种形式的脱碳反应:(1)吹氧气脱碳时,金属中的一部分碳可被氧气直接氧化:

[C]+1/2O2(气)=CO(气)                (1)

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能(J/mol)

△G=-142000-40.79T          

 (2)金属中大部分碳与溶解在金属中的[O]相结合,发生如下的反应:

[C]+[O]=CO(气)                           (2)

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能

△G=-25000-37.90T              

(3)用铁矿石作氧化剂时,矿石可直接氧化一小部分碳,或溶于渣中成为(FeO),再与金属中的碳按下式进行反应:

[C]+(FeO)=Fe(液)+CO(气)         (3)

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能

△G=+115000-98.18T

脱碳反应的生成物CO是气体,只有当气体有逸出条件时,反应才得以进行。在金属液内部进行脱碳反应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炉衬耐火材料的空隙处以及已形成的气泡表面上,CO气体才有去处,脱碳反应方能进行。渣一钢界面上也很难进行脱碳反应。所以渣中的(FeO)和气态的O2大都先溶解于金属,才能在气一液界面上发生[C]和[O]的结合形成CO而进入气泡中。但三种形式的脱碳反应的能量变化是有区别的。反应式(1)、式(2)和式(3)的标准吉布斯能△G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即升高温度对脱碳反应有利。但三种反应的热效应有所不同,反应(1)和(2)是放热反应,但反应(3)是吸热反应。反应(1)放热量大,在氧气炼钢时,碳的氧化可作为热的来源之一。反应(2)放热量很小,不可能成为炼钢的热源,但它说明了沸腾钢在钢锭模内凝固时,温度的下降促使该反应进行,使钢水一边沸腾一边凝固。反应(3)是强吸热反应,再加上加入炉内的矿石熔化和分解所吸收的热使反应总吸热量更大。平炉和电炉炼钢以铁矿石作为主要氧源,必须在熔池温度很高时,才能加入矿石进行脱碳,否则加入矿石愈多,温度愈低,脱碳反应被抑制;待炉温重新升高后则反应爆发,将引起喷溅。而在氧气转炉中,铁矿石是作为一种冷却剂来使用的。

 反应过程和机理        

 钢液的组成物质主要是铁的分子。不同形式的氧接触钢液后,除少量气态氧直接和碳反应外,大多数的氧和铁相结合形成氧化铁进入炉渣。铁有二价铁和三价铁,两个原子价形态,在渣和氧化性气氛接触面上,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三价铁传递到渣钢界面后,又被还原成二价铁,同时把氧传到钢液中。(见图1)碳和氧进一步传递到气液界面上,例如炉底耐火材料的缝隙表面,在该界面碳和氧相互结合生成CO气体而进入气相。所以,脱碳反应可以分成3个环节:(1)氧通过渣层的传质及钢液内碳和氧的传质;(2)碳和氧的化学反应;(3)CC)向气相逸出。各环节中速率最慢的决定了整个脱碳反应的速率。在很高的炼钢温度下,化学反应速率一般很快,不会限制脱碳的进行。熔池中有气相存在(如小气泡和耐火材料上的缝隙)时,CO的逸出也没有困难。最可能成为限制性环节的就是传质过程。对传质速率的影响因素首先是流动速度,其次还有流体的黏度、两相接触面积、传递距离的长短和两端的浓度差等。提高温度能加快传质,但是影响程度有限。在平炉和电炉炼钢中,炉渣成为一个整体层覆盖在钢液上面,氧必须通过渣层的传递,然后又通过钢液中的传递才能到达气液反应界面,平炉和电炉熔池中的流动速度相当低,所以传质速率不大。在熔池较为活跃的纯沸腾期,脱碳速率一般只有0.10%~0.15%C/h。在转炉中,熔池搅拌强烈,流动速度大,钢液和炉渣形成乳化状态,有很大的接触界面积,所以传质速率大得多,转炉脱碳速率可达14%~189%C/h(0.23%~0.3%C/min)。

转炉炼钢过程中,随着含碳量的降低,脱碳速率由传氧控制变为由碳的传递所控制。在碳高时,碳的传递比较有利,所以限制脱碳速率的主导因素是传氧,这时只要加强供氧,脱碳速率能进一步增加。当碳被氧化到某个浓度时,由于碳降低,其传质变慢,而氧传质比较有利,这时传碳成为脱碳反应的限制环节,脱碳反应逐渐减慢,即使加强供氧,只能造成氧在钢液中积累而不能提高脱碳速率。图2所示的研究结果,恰好反映了脱碳过程的上述特点。脱碳速率显著下降的碳含量称为I晦界含碳量。在临界含碳量以下,氧的利用效率加。明显降低,而钢中含氧量明显增高。这个事实也说明,碳氧结合成CO的反应在转炉中仍然是搅拌熔池的主要动力,在临界含碳量以下,由于熔池流动减弱,碳和氧的传质都难以顺利进行,供给炉子的氧大量在钢液中积累起来。临界含碳量的值随条件而有不同:实验室试验所得值较低,在0.2%~0.3%C附近;而生产中的大炉子内,临界含碳量可能高达0.6%~0.7%C。当转炉炉底吹气体搅拌时,增强了低碳时期熔池的搅拌,使碳和氧的传质均得以加强。顶底复吹转炉炼钢法的实践证明,随着底吹氧量的增加,钢中含氧量能够减低,临界含碳量也达到较低的数值。

效果       

热力学观点认为反应进行的限度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用平衡常数来表示。脱碳反应的平衡常数

上式中,假定活度系数f[C]和f[O]都等于1;故用浓度代表活度。另外对于气相物质,规定在1atm压力状态为标准状态,在1atm下的户pco=1。取Kc的倒数为m

m=1/Kc=[%C][%O]

m称为碳氧溶解度积,在温度一定时它是常数。1931~1933年,瓦歇(H.C.Vacher)和汉密尔顿(E.H.Hamilton)测定1600℃时m=0.0025,以后又有多人对此作了详细研究,得到数据近20个,但都在0.0020~0.0025范围。用图形表示,m为一条等边双曲线,钢中含氧量随碳的去除而升高(图3)。m值具有平衡常数的性质,表示脱碳反应的限度。在炼钢过程中,反应未达到平衡,所以从熔池取样实际测定的[%C][%O]积比m值高。在图3中若用[%O]*表示钢中氧含量,按m值计算的含氧量即平衡含氧量,[%O]表示实际含氧量,则其差值△[%O]=[%O]-[%O]*表示传氧过程的驱动力。下面给出了平炉和转炉炼钢熔池中的△[%O]:

一般说,驱动力大时反应速率增大。转炉中△[%O]较小然而脱碳速率却大得多,这也说明影响脱碳速率的阻力因素不是化学反应,而是熔池的流动和反应面积。转炉中强烈的搅拌作用,使反应界面处的碳得以迅速消耗传来的氧,增大了脱碳速率同时降低了△[%O]。转炉底吹气体强搅拌时,有可能在最后使碳氧反应达到平衡。

从碳氧间的上述关系可知,冶炼超低碳钢(≤0.02%C)是很难的。仅靠顶吹氧气的办法,脱碳达到0.02%时,钢液含氧量将达到0.10%~0.12%,相应地渣中(FeO)达到40%~50%甚至更高。这样不仅使金属损失增大,而且严重侵蚀炉衬,使操作很难控制。在大气下只有底吹氧气有可能冶炼超低碳钢。用真空或氩氧混吹的办法可降低气泡中的pco值,使冶炼超低碳钢操作能顺利进行。图4给出真空条件(pco<1)下的碳氧积曲线和顶吹转炉中的碳氧曲线,在顶吹转炉中冶炼0.045%C的钢,[%O]升高到0.08%,再用铝脱氧把氧脱除,脱氧量大生成的非金属夹杂量也大。若在转炉吹炼后进行真空处理(RH法或DH法),可在较高含碳量下开始进入真空状态,利用pco的下降使钢液中的碳和氧继续反应,冶炼同样的低碳钢,加铝脱氧的数量大大减少。如果在真空下吹氧(图4中虚线)可以有更好的效果。

炼钢脱碳反应造成的熔池沸腾对去除气体和夹杂物是必要的。比较不同炼钢法的钢中气体含量(见钢中气体)可以看出,转炉钢中的[H]、[N]含量比平炉、电炉的低,这是因为转炉熔池沸腾强烈,脱气效果好;又如电炉氧化期有良好沸腾,钢中氢逐步降低,还原期没有沸腾,钢中氢重新回升,特别在潮湿气候下增氢明显。转炉炼钢过程氮含量的变化也说明沸腾去氮的作用(图5)。吹炼前期,随着脱碳速率的增大,氮显著下降,在吹炼中期脱碳速率最高时,氮含量达到最低值,之后随着脱碳速率的减小,以及氮溶解度的增大,吹炼后期氮含量又有所升高。

相关词条:

脱碳 炼钢脱碳反应 炼钢 

合作编辑者: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4846 次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6-01-20
创建者:

现货 供应 求购 百科 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