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钢铁钢信通会员中心钢联无线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热线:400-820-0970

收藏词条   编辑词条 加湿鼓风

创建时间:2008-08-02

加湿鼓风(vapour blast)

往高炉鼓风中加入水蒸气以提高和稳定鼓风湿度的技术。也称为蒸汽鼓风,是高炉强化冶炼技术之一。大气中总含有一定水分(自然湿度一般为含H2O1%~3%,或相当于每立方米空气含有8~24gH2O,其数量因时、因地、因季节和气候而异),在一些地方昼夜的大气湿度差别可达15g/m3以上。由于鼓风中的水分在炉内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因此,鼓风湿度的波动必然引起炉缸热状态的波动。这是导致炉况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稳定炉况,必须稳定鼓风湿度。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加入水蒸气调节,使高炉鼓风湿度稳定在设定的水平。加入水蒸气的位置选择在冷风管道上。一般选定一个高于大气湿度的水平来操作。当大气湿度降低时,加入一些蒸汽;当大气湿度升高时,减少一些蒸汽,这样使鼓风湿度始终稳定在设定水平,从而消除了因鼓风湿度波动而造成的炉况波动。加湿鼓风不仅能稳定炉况,而且具有强化高炉冶炼的作用。其原理是鼓风中的水分1在风口前燃烧带内分解(H2O→H2+1/2O2)后,使鼓风中的含氧量增加。此时的鼓风含氧量(%)计算式为

O2=ω(1-f)+0.5f

式中ω为干风含氧量,m3/m3;f为鼓风温度,m3/m3。在大气鼓风时ω=0.21,这时O2=0.21+0.29f。经研究决定,水分在高炉风口前的实际分解过程是在气体中氧急剧减少,一氧化碳大量形成,温度在1270K以上的地方开始同碳素作用,发生分解反应

H2O+C→H2+CO               △H>O

通常鼓风条件下,当高炉不易接受高风温时,加湿鼓风有利于提高风温。因水蒸气在炉内分解吸热,它所消耗的热量,可由提高风温所增加的热量来补偿。在这种条件下,加湿鼓风可降低焦比。这是因为水分分解成H2和CO,富化了还原性煤气,提高了煤气的还原能力,同时,H2还加速了还原反应的进行,从而使直接还原度降低。鼓风中的水蒸气在燃烧带附近激烈分解,吸收大量的热(10800kJ/m3或13440kJ/kg H2O),使燃烧带火焰温度降低(40~45℃/%H2O),避免高炉热行悬料,有利于高炉的顺行,同时t的下降也减少SiO的挥发,使生铁含硅量降低。

利用水分分解吸热的原理,加湿鼓风可成为调节炉况灵活而有力的手段:炉况向热,酌情多加蒸汽;炉况向凉,则酌情减少蒸汽,使炉温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比调整焦炭负荷,改变风温、风量的调节方法要方便、及时、平稳得多。显然,加湿分解吸收的热量,若用相应提高风温来补偿,则可保持原来的炉温水平;否则,将引起炉温降低。因此,加湿实际相当于降低了风温。其当量值为鼓风含水量每增加1g/m3,相当于降低风温6℃。扣除补偿水分分解所相当的风温后剩余风温即为干风温。鼓风加湿对炉温的这种调节作用,可充分发挥热风炉的潜力,使高炉接受尽可能高的风温而仍能保持顺行。

由于加湿鼓风具有稳定炉况,调节炉温和强化高炉冶炼的作用,所以自1927~1928年涅姆佐夫首先在前苏联斯大林钢厂高炉试验取得显著效果以来,便逐渐得到推广。1937年在前苏联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厂和库兹涅茨克钢厂,1939~1940年在新利佩茨克冶金工厂等先后进行了加湿16~32g/m3的生产试验,并相应提高了风温,结果,高炉产量提高10%~15%,焦比降低1.5%~3.4%。中国高炉加湿鼓风技术最早于1952年在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厂等推行,1954年首都钢铁公司等厂积极采用,均收到良好效果。1959年,中国化工冶金学家叶渚沛提出了“三高”理论,即把高压操作(顶压2atm≈0.2MPa),高风温(1250℃)和高蒸汽(10%H2O)技术结合起来强化高炉冶炼。在50~60年代,加湿鼓风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地强化高炉冶炼的重要手段之一。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高炉喷吹燃料技术的发展,喷吹燃料对炉温的调节作用可以取代加湿,而富化煤气的作用胜于加湿,为了保证有限的风温用于提高喷吹效率,所以在喷吹燃料的高炉上,一般都停止了加湿。但在停喷燃料进行全焦冶炼时,加湿鼓风仍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相关词条:

加湿鼓风 高炉炼铁 

合作编辑者: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3583 次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6-01-13
创建者:

现货 供应 求购 百科 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