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钢铁钢信通会员中心钢联无线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热线:400-820-0970

收藏词条   编辑词条 液体润滑剂

创建时间:2008-08-02

液体润滑剂(lIquid   lubricants)

常温下呈液态,工作温度下也呈液态的润滑剂。是金属塑性加工过程中使用最广的润滑剂。使用时用喷射,涂抹的方法把液体润滑剂加到变形区内,使工模具与变形金属间被一层液体薄膜分隔开,从而起到润滑和冷却作用。

液体润滑剂通常可分为纯油型(包括矿物油和动植物油)和水溶型两类。

矿物油   指从石油中提炼并精制而成的机油。由于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到19世纪中期已在工业上大量使用。矿物油的基本组分是烃类,主要元素是碳和氢(其中碳含量85%~87%,氢含量11%~14%),它以石油为原料,在常压蒸馏时提取汽油、煤油、柴油等馏分。在残余物中得到重油。重油经减压蒸馏,获得一系列馏分的油,如工业用机油、气缸油、透平油、航空润滑油、齿轮油、仪表用油、锭子油、变压器油等,通称矿物油。矿物油按提炼时所用原油种类分为石蜡烃基原油、环烷烃基原油和混合烃基原油,但都由脂肪烃(石蜡烃)、环烷烃和环芳烃组成(表1)。脂肪烃属饱和烃类,碳原子在分子中以单价键相连,其余的原子价为氢原子所饱和、与其他烃类相比、其粘度最小,且随温度的变化也小,在高温下的抗氧化性最差。环烷烃具有环状结构,是原油中含量最多的基本组分,粘度较高,其粘度和粘温性对润滑油的性能有决定性作用。在高温下易氧化。

醇是烃类的衍生物,其氢原子被一价的羟基OH所取代。按取代氢原子的羟基数目,醇类分为一元醇、二元醇、三元醇、四元醇和多元醇等。三元醇以下的低分子醇在通常条件下为液体,均能与水以各种比例混合,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降低。二元醇中的乙二醇广泛用于生产合成脂肪酸酯这类工艺润滑剂。三元醇中最重要的是丙三醇,它与有机一元脂肪酸反应生成酯(甘油三棕榈酸酯、甘油三硬脂酸酯、甘油三油酸酯),而构成了天然脂肪和油。脂肪在催化剂(酸、碱)作用下皂化成丙三醇和脂肪酸。四元醇称为季戊四醇,系结晶物质。脂肪酸用季戊四醇聚酯化制成轧制润滑剂。一元醇和多元醇的润滑性能见表2。随分子量的增加,润滑性能也提高。

低粘度矿物油因价廉,且退火时不留油斑而广泛用作冷轧润滑剂。通过对延伸系数、摩擦系数和变形区润滑层厚度等进行研究和评价,矿物油的润滑性能随着矿物油粘度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从而使延伸系数增加。矿物油中加入少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和脂肪酸甘油三酸酯(棉子油),并不增加矿物油的润滑能力。因为矿物油属非极性物质,只能在金属表面形成非极性物理吸附膜,润滑性能较差,在压力加工中较少直接用作润滑剂,往往只作为润滑油的基础油,用作润滑剂时,还需添加各种油性添加剂。只有大量添加脂肪酸和脂肪(添加量达20%~30%),才能显著改善矿物油的润滑性能。

动、植物油脂(天然脂肪酸)   从动物基体或植物种子中提炼所得到的油或脂肪。其分子组成除碳、氢元素外,还含有氧元素,因此,在性质上与矿物油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动植物油脂中,通常把20℃以下为液态者称为油,20℃以下为固态者称为脂肪。一般脂肪的最高熔点约为51℃。所有动植物油脂都不溶于水。动植物油脂的粘度随压力及温度的变化较小。

动植物脂肪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和混合甘油酯、混合甘油酯系由两种以上脂肪酸所组成。动植物油脂内所含的脂肪酸主要有硬脂酸、棕榈酸及油酸,它们决定着动植物油脂的润滑性能。动植物油脂中所含高级脂肪酸的碳原子数一般都在C12~C20之间,尤以C16及C18为最多。其中饱和脂肪酸主要有十二酸、十四酸、十六酸、十八酸和二十酸;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油酸、亚油酸、亚麻油酸及桐油酸等。一些动植物油的理化性能见表3。

动植物油脂中各种脂肪酸的分子内均有属极性基端的羧基,很容易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极性分子的物理吸附膜。同时这些脂肪酸也易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各种脂肪酸盐(皂)而成为极性分子的化学吸附膜。因此,在金属塑性加工过程中使用动植物油脂作润滑剂时,润滑表面形成两种吸附膜可大大提高润滑效果。并可获得光洁的制品表面。但由于动植物油脂的资源有限,除在少数情况下直接应用外,一般都作为油性添加剂,加入到基础油中混合使用,或与水配制成乳化液使用。

水溶型润滑剂(乳液)    一定比例的油与水、再添加必需的乳化剂相混合后,使油以微小的液珠悬浮于水中,构成了稳定的水溶型润滑剂,即乳化液。动植物油脂或添加了油性剂、极压剂的矿物油,虽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但冷却性能差。因此在许多塑性加工过程中,特别是在高速热轧、冷轧及拉拔时,为了冷却工模具、控制辊型,以获得良好的制品形状和尺寸精度,保证所要求的润滑性能,常常采用水溶型润滑剂。

乳化液的分类和组成在一般情况下,矿物油与水是不相溶的,为了构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添加乳化剂,使油水间产生乳化作用,从而使油能以微小的液珠悬浮于水中。此外,为了提高乳化液中矿物油的润滑性能,还需要添加油性剂。因此,通常的乳化液由基础油(一般为矿物油),乳化剂,油性添加剂和水4种组分组成。

常见的乳液有两类:(1)水包油型(O/w)。金属压力加工中常使用这种乳液,这时油为分散相,水是连续相。采用负离子型表面活性乳化剂易形成(O/w型乳液,其中用得最早的是皂类,即长链脂肪酸盐。脂肪酸以甘油三酸酯的形式存在于天然动植物油脂中,用它所制得的皂往往是几种脂肪酸盐的混合物,其性质也因所用油脂而异。(2)油包水型(W/O)。钙、镁等二价金属皂作乳化剂时易形成W/O型乳液。这种类型的乳液,使用范围极有限。

乳化液的性能要求    主要有以下几点:(1)乳化液的稳定性。稳定性好的乳化液可以延长寿命,保证长期连续作业;油箱中不需要设搅拌装置油渣等就能上浮,由撇油器连续排除,从而可防止乳化液劣化。选择有效的乳化剂,尽可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界面产生定向吸附,形成较强的界面膜。该膜对分散的液珠有保护作用,在相互碰撞时不易聚结,这样才能获得稳定的乳液。一般来说,油相分散得较细的乳液是比较稳定的,但润滑性要差一些。(2)湿润性。乳化剂是表面活性剂,它能促进表面湿润,它又是清洗剂,能去除污垢,同时又是分散剂,能促使颗粒保持分散。然而最好的乳化剂也很难具备各种最佳性能。因此,在需要润湿性时,还须加入浸润剂等添加物。(3)低泡沫。由于乳化剂降低了表面张力,因而可以促进泡沫形成,这是润滑剂所不希望的。一般要加入少量消泡剂,使泡沫降至最低限度。(4)合成聚合物能被乳化。

特殊用途的乳化液。为满足特殊用途,往往要研究特殊的乳化液配方。更多的是多种添加剂复合使用,可以进一步改进乳化液的性能。

乳液的热分离性    在乳液喷射到轧辊及变形金属表面的流动过程中,由于受热分解而破坏了乳液的稳定状态。分离出来的油吸附在接触界面上,形成润滑油膜,起到防粘降磨的作用,而水则起冷却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乳液的热分离过程。乳化液的润滑冷却作用,除与基础油及添加剂的性质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乳液的热分离性。它代表了乳液中的油分迅速覆盖工模具与变形金属表面的性能(即离水展着性)、是衡量乳液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若在室温下就出现油一水分离或在使用温度下油一水也不分离,这两种极端情况都不能很好地起到润滑作用。凡对乳液的热分离性有影响的因素,如基础油与添加剂的浓度与性质,乳液中油珠的大小,乳液的老化情况,乳液、轧辊和轧件的温度等,对乳液使用效果都有影响。

乳化液的质量控制    使用水溶性润滑剂比使用纯油性润滑剂问题复杂,使用中要经常进行有关润滑剂性能数据的测试,及时调整乳化液的必要性能指标。主要控制项目有:(1)润滑剂浓缩物中含有少量水分,因此必须防冻,也应防止温度过高。混合容器中应带有加热、温控和搅拌装置;(2)定期检查水的硬度、氯化物和硫酸盐的浓度,蒸发残余物和微生物的含量;(3)定期测定润滑剂的浓度;(4)测定和计算乳化液颗粒大小及分布状况。颗粒小表示乳液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低的润滑性;(5)定期测定乳化液的pH值,可用石蕊试纸和电测法;(6)乳液的腐蚀试验;(7)乳液的稳定性测试;(8)乳化液残余物的测定;(9)乳液发泡情况的测定;(10)乳液微生物侵蚀污染试验。

液体润滑剂的性能指数与要求    矿物油与动植物油脂在特性上有所不同,在金属塑性加工中,矿物油多用作基础油,而动植物油常用作提高润滑性能的油性添加剂。为了描述其使用性能,常常用到下面一些性能参数。

粘度    是衡量润滑剂流动阻力的参数,它对金属塑性加工过程影响很大。常用两种表示方法:(1)动力粘度(绝对粘度),表示单位面积所受的阻力,用表示,单位为帕•秒(Pa•s);(2)运动粘度,以v表示,单位为二次方米每秒(m2/s)。两种粘度的换算关系为式中ρ为润滑油的密度。

粘度指数     衡量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及压力变化程度的指数。可以分为:(1)粘度温度指数。它是粘度随温度变化程度的指数,其数值越大,表示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越小,即润滑剂的粘一温性能越好。(2)粘度压力指数,反映润滑油粘度随压力变化程度的指数。数值大,表示粘度随压力增加的程度也大。

闪点与着火点    润滑油被加热至某‘温度,用火苗点引,能发生闪火而燃烧,但随即又熄灭,此时的温度称为闪点。当油温继续升高,所产生的油气能维持燃烧,此时的温度称为着火点。通常润滑油的闪点与着火点温度相差10oC左右。

酸值与皂化值    酸值是衡量润滑油中酸含量的指标,用中和lg润滑油内的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皂化值(KOH)/mg •g—1]来表示。皂化值用以测定动植物油中脂肪酸的含量,通常也以皂化1g油样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皂化值(KOH)/mg •g—1]来表示。

抗污染性    指在金属塑性加工中使用工艺润滑剂后不污染制品的性能,尤其是在加工或其后的热处理过程中不使制品表面出现腐蚀斑、污染斑、碳迹斑及油迹斑等。

相关词条:

液体润滑剂 塑性加工摩擦学 

合作编辑者: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11742 次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9-07-21
创建者:

现货 供应 求购 百科 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