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钢铁钢信通会员中心钢联无线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热线:400-820-0970

收藏词条   编辑词条 粉末烧结理论

创建时间:2008-08-02

粉末烧结理论(powder sintering theory)

研究粉末烧结过程和致密化规律的理论。粉末烧结理论的研究围绕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烧结的原动力或热力学问题;二是烧结的机理或动力学问题。

粉末烧结理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1942年德国许蒂希(G.F.Hatting)利用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测定了烧结温度对烧结体的电动势、密度、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烧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1945年前苏联弗仑克尔发表了关于粘性流动烧结理论的论文。1949年美国库金斯基(G.C.Kuczynski)研究了金属球与金属板烧结模型,认为烧结主要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他们的工作使烧结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粉末冶金学者黄培云于1961年提出了综合作用烧结理论,认为粉末烧结是扩散、流动和物理化学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烧结理论都是根据单元系固相烧结建立的烧结模型而确立的。常用的烧结模型如图所示。

                                        

a                                                                                     b

                  

c                                                                                   d

烧结热力学烧结系统自由能的降低是烧结过程的原动力,主要包括:(1)由于粉末结合面(烧结颈)的增大和颗粒表面的平直化,粉末体的总表面积和总表面自由能减小;(2)烧结体内部孔隙的总体积和总表面积减小;(3)粉末颗粒内晶格畸变的消除。

烧结原动力的定量分析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1)由两球模型(图中a),考虑表面张力),的作用,推导出在烧结颈表面存在一张应力一使烧结颈长大。张应力的大小与烧结颈曲率半径成反比。这说明随烧结颈长大,驱动力随之减小。(2)烧结颈表面存在张应力一,使得该处的空位浓度C。将高于无应力作用区域的空位浓度a。这样在烧结颈表面下微小区域内产生过剩空位浓度梯度,引起烧结颈表面下微小区域内的空位向烧结体内扩散,而原子则向烧结颈迁移,使烧结颈长大。(3)考虑物质表面的平衡蒸气压与其表面曲率半径有关,推导出烧结粉末颗粒球表面(凸面)与烧结颈表面(凹面)存在饱和蒸气压差,使原子从球面蒸发而在烧结颈凹面上凝聚下来引起烧结颈长大。

烧结动力学烧结理论主要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的,都是通过模型而确定烧结过程中物质迁移方式及其速率。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流动机理。认为粉末烧结时发生的粘结和烧结颈长大,是由于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引起粘性流动或塑性流动的结果。前苏联弗仑克尔提出粘性流动烧结模型(图中c),得出烧结颈半径-z的2次方与时间t成正比;美国的勒尼尔(F.V.Lenel)和安塞尔(G.S.Anse-11)提出塑性流动模型(图中6),得出烧结颈长大遵循x9-t线性关系。

(2)蒸发一凝聚机理。认为粉末烧结过程中的物质迁移主要是由于粉末颗粒表面(凸面)与烧结颈表面(凹面)存在饱和蒸汽压差,使原子从颗粒表面蒸发而在烧结颈凹面上凝聚下来,使烧结颈长大。其关系是烧结颈半径z的3次方与时间成正比。

(3)扩散机理。认为粉末烧结过程中物质的迁移主要是扩散在起作用。库金斯基研究了金属球与金属板烧结模型(图中d),得出了在不同扩散方式下烧结颈长大的特性方程。体积扩散方式下烧结颈半径x的5次方与时间t成正比;表面扩散方式时,x的7次方与t成正比;晶界扩散方式下,x的6次方与t成正比。

(4)综合作用烧结理论。由理想的烧结模型推导出来的烧结颈长大与时间的关系,虽然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得到验证,但在另一些条件下与实际烧结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在数学关系上,就是同一种烧结机理下,xm-t关系中的m值不一致。这反映出实际烧结过程的复杂性。中国学者黄培云的综合作用烧结理论得出dm-d0/dm-d值的双对数lnln(dm-d0/dm-d)与烧结温度丁的倒数1/T成线性关系。式中如为粉末的理论密度,d0为烧结前压坯的密度,d为烧结体的密度。用金属镍粉、钴粉、铜粉、钼粉、钽粉进行的粉末烧结实验,用钨粉进行的活化烧结实验,用铜粉、氧化铍粉进行的热压实验等数据验证,均符合得很好。

参考资料:



相关词条:

粉末烧结理论 粉末冶金 

合作编辑者: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12422 次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5-12-29
创建者:

现货 供应 求购 百科 黄页